警匪 | 2002 | 电影资源天堂 | 电视剧版 | 韩国
主演:张军钊,卢正雨,
导演:安东尼奥·班德拉斯,艾玛·汤普森,玛丽亚·卡纳尔斯-巴雷拉,卢宾·布雷兹,拉蒂西亚·多瑞拉
上映时间:2012
资源类型:已更新53集
分类:艺术片
更新时间:2023-09-29
地区:英国
播放地址:手机铃声彩图(无需下载播放器,直接点击在线观看)
手榴弹挺好……虽然也是杀人,却没那么直接。不是一枪一个那样打。你不必盯着具体的人,然后开枪把他撂倒。只消拉一下引线,把手榴弹扔出去,就炸开了。碰着谁准是非死即伤。阿奈洛就喜欢那样——手榴弹可以不直接地杀人。
这种想法在欧洲战场尤其有代表性,而在稍“远”一些的战区(如二战中的太平洋战区)就未必了。塞缪尔·斯托弗等,《美国大兵:战时与战后,卷二》(普林斯顿,1949),页161。试比较,有42%的美军士兵看到日军战俘后反而更想杀人了。这可能与太平洋战争特别残酷有关,其时接触敌人几乎不可能。
在本书中,我们认为恳求即将开赴战场的男兵“杀那些狗娘养的”约翰·默瑟,《话筒靶子》(刘易斯,1990),页13及爱德华·默罗,《我们从伦敦向您播音》(伦敦,1941),页116书中的女人也是。、甚至爱听男兵杀了多少敌人的故事齐格弗里德·萨松,《1915—1918年日记》,鲁珀特·哈特戴维斯编(伦敦,1983),页175,1917年6月19日条。,和本身希望去杀人是不一样的。本章开头所引诗中批评因为“性”把女性排除在战斗以外的诗人诺拉·邦弗德,参与了更大范围的关于战地女性在战争中地位问题的讨论。女性可不可以使用武器?一般而言,女性比男性温和(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民意调查一直表明,在处理国际关系时,女性没有男性爱用暴力),邓南·坎贝尔,“二战女兵”,《部队和社会》,16卷2期(1990年冬季),页264及南希·加拉赫,“民众对于使用武力态度的性别差异”,收鲁思·豪斯、迈克尔·斯蒂文森(编),《女性和使用武力》(博耳德,1993),页23—37。 但这一点上一定要进行审慎的分析。邓南·坎贝尔访问了706名二战退伍女兵(221人是护士,其余的人在其他部门工作),发现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应当允许女性上阵冲锋。三分之一的护士、一半的非护士认为女性不应打仗,另有志愿兵、三分之一的护士和五分之一的非护士对此不置可否。老兵组织的成员最赞成女性进入战斗部队,这不奇怪。邓南·坎贝尔,“二战女兵”,《部队和社会》,16卷2期(1990年冬季),页264。如果再注意到坎贝尔采访的是退伍近半个世纪的女兵,这些支持女性成为战士的数字就显得相当高了。
纵观全书,“普通”男女在行暴时欢呼声不绝于耳。快感竟与杀戮、残忍相连,不能不让人震惊,这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。每章开头所引故事的主角,都在全身心构筑他们心中的美好世界,并希望通过语言在混乱与恐怖中找到生命的意义。无可否认,他们的叙述无法传递战争的“真实”一面,而常常只是他们的想象。这不足为奇: 毕竟,没有“经验”可以独立于句法、情节、体裁的限制,更何况他们试图“诉说”的是一些莫大的罪过——杀人。尽管如此,他们还是倒出了他们的故事。
第五部分:爱恨情仇爱恨情仇 11
要怪士兵不懂战争规则是很容易的。到美莱惨案发生时,美军指挥部就防止和报告战争罪行的问题已下发了14条指示和数千本名为《陆战规则士兵手册》的小册子。每一名士兵都发到了可以放在口袋里的卡片,战争规则在上面写得一清二楚。迈克尔·比尔顿、凯文·西姆斯,《在美莱的四小时:战争罪行及其后果》(伦敦,1992),页37;约瑟夫·戈德施泰因、伯克·马歇尔、杰克·施瓦兹(编),《皮尔斯委员会报告》(纽约,1976),页220;陆军乔治·普鲁少将,《法律之于战争:越南1964—1973》(华盛顿特区,1975),页76。美国陆军要求所有入越人员都要有如下卡片:即《对待战俘注意事项》、《九条规则》、《行为准则》和《日内瓦公约》。这些卡片“强调要人道地对待并尊敬当地人民”,并规定凡士兵均得遵守1949年日内瓦公约。约瑟夫·戈德施泰因、伯克·马歇尔、杰克·施瓦兹(编),《皮尔斯委员会报告》(纽约,1976),页221及陆军乔治·普鲁少将,《法律之于战争:越南1964—1973》(华盛顿特区,1975),页74—75。卡利虽然记不清学过的日内瓦公约的内容,但被问到有没有人讲过应如何对待战俘时,他回答得倒很直接:“有过,先生。要以礼相待,还要谦恭。不能侮辱他们。不应准许他们交头接耳。要把他们分开关押,并且要严加看管,先生。”威廉·卡利,引自阿瑟·埃弗雷特、凯瑟琳·约翰逊、哈里·罗森塔尔,《卡利》(纽约,1971),页25。问题的关键是,总不至于要别人“告诉”他,你不应该射杀婴儿或手无寸铁的百姓吧?